你在种牙的过程中,遇到过糟心事吗?近年来,口腔种植牙“医疗水平参差不齐”“价格不透明”“售后无保障”乱象频出,让消费者的种牙之路“步步惊心”。2025年多地消协数据显示,72.3%的种植牙投诉与低价广告虚假宣传相关,18%涉及术后并发症,10%为合同纠纷。
前不久,嘉兴的沈先生捂着隐隐作痛的牙床,推开了桐乡某口腔门诊部的大门。在详细了解他的需求后,护士推荐了一款性价比高的种植牙方案。
“先交1000元定金,我们就可以为您安排手术。”护士递过来一份协议。沈先生稍作犹豫,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不料,医生在为沈先生进行手术时,手中的种植工具不慎滑脱,滑入沈先生咽喉。
“别咽。”医生惊呼道,但为时已晚。沈先生顿时感到恶心和恐慌,工具已经沿着食道滑入肠胃。
门诊部负责人闻讯赶来,连声道歉,并陪沈先生立即前往医院。经过CT检查,确认工具需要自然排出体外,期间需密切观察。回到家的沈先生既气愤又后怕,想到一个小小的牙科手术竟带来如此风险,当即决定投诉。
“不只是退还定金那么简单,这次事件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。”沈先生向桐乡消协投诉时表示,要求对方退还1000元定金,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。
消协工作人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。一开始,双方各执一词:沈先生坚持认为门诊部应为其医疗过失承担全部责任;而门诊部负责人虽然承认失误,但对赔偿金额有所保留。
调解员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有关规定,耐心协调:“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应当符合保障患者人身安全的要求,因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,应当承担相应责任。”
经过数轮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一致:门诊部退还1000元定金,并一次性支付2500元作为人文关怀补偿。双方签字确认,此事圆满解决。
桐乡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,消费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应注意: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核实机构及医师资质;详细了解治疗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;保留缴费凭证和相关协议,作为维权依据;如遇医疗事故或纠纷,及时与机构沟通协商;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
杭州79岁的王大爷怎么也没想到,花费8万多元种下的牙齿会变成嘴里的“四个窟窿”。
2021年,他在杭州某口腔医院接受8颗种植体手术,选择高价进口材料并签署了终身质保协议。然而半年后,上排一颗种植体发黑坏死,导致3颗牙冠脱落,另一颗种植体上的牙冠也掉落。医院仅同意退还1.3万元并单方面终止治疗关系,让老人陷入“既无法在原种植体上修复,又难以承受再次手术”的困境。
类似的遭遇,也发生在杭州张阿姨身上。她被某口腔机构以“3980元全包种牙”的广告吸引,术中却被告知“牙槽骨像沙漠”,必须额外支付1.8万元骨粉费用才能继续手术。
杭州某口腔门诊部在广告中宣称“正规民营机构”,但卫健委官网显示其执业范围并不包含种植牙项目。该机构所谓的“种植专家”实际执业范围仅限修复科。其宣传的德国进口CT,经查验实为贴牌小厂产品。有媒体报道称,杭州的黄女士2021年做的3颗“连桥”种植牙,商家承诺“终身质保”,但2024年牙齿脱落后,医院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免费修复。
更有甚者,杭州某口腔机构被曝诱导桐庐七旬老人跨市种牙,在老人患有高血压的情况下当天拔牙并种植,导致术后直接住院。网友爆料,该机构去年就有“一次拔10颗牙”劝老人贷款种牙等类似投诉记录。
许多机构利用老年人对医疗技术的不了解,通过模糊定价、虚假承诺等方式牟取暴利。当出现问题时,又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。
口腔就诊倡议——“五看五需”请牢记。一看资质,机构医生证件需先看。二看价格,诊前明细价格需看清。三看消毒,手术器械消毒需注意。四看产品,药械产品证号需核对(证号核对请上“中国药监”APP)。五看凭证,病历票据质保需保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